Paul 與 Jou 是一對以料理為志業的夫妻,發酵,是他們寫在品牌介紹上的關鍵字,也是他們探索風味的秘密路徑。今天,我們跟著 Paul 的腳步,學習如何將一顆「芋頭冬瓜」,封存進時間的瓶罐裡,看他如何以一位現代廚師的視角,重新詮釋這門「與微生物共事」的古老技藝。

發酵,是Paul &Jou探索風味的路徑
序曲:一場屬於廚師的儀式
Paul 在發酵前的準備工作很仔細,所有會接觸到食材的玻璃罐、鐵盤,都用酒精仔細擦拭消毒。他解釋,發酵是微生物的世界,充滿了太多不可控的因素。
「我能做的,就是盡可能減少我不知道的變異發生。」Paul 說話的同時,也細心地為自己的雙手消毒。在接下來的操作中,他甚至會盡量不說話,並請旁人保持距離,因為就連空氣中的唾液,都可能成為那個不可控的變數。
這份儀式感,展現了一位廚師對於菌種世界的敬畏。他試圖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,為那些看不見的好菌,打造一個最適宜的環境,讓時間的魔法,可以朝著他所期望的方向發生。
主角:一顆來自山上的芋頭冬瓜
今天的主角,是一顆渾圓飽滿的芋頭冬瓜。這並非市場上常見的品種,而是平等里附近佳利農園楊媽媽所種植的,一份來自在地風土的贈禮。Paul 說,他用過一般的冬瓜,也用過楊媽媽種的另一種迷你冬瓜來做發酵,而今天,是第一次嘗試用這個口感更為特殊的品種。
隨著 Paul 手起刀落,我們能清楚感受到這顆冬瓜的與眾不同。它的質感比一般冬瓜更加紮實、硬脆。Paul 以熟練的刀工,先將冬瓜對半剖開,再切除底部讓它能平穩站立,接著便一片片削下瓜皮。他解釋,要處理這種大型瓜果,先讓它「躺平」會安全許多。不一會兒,原本巨大的冬瓜就被俐落地分切成四分之一的扇形,中間的瓜囊與籽,也順勢像切西瓜一樣被輕鬆剔除。
與微生物對話:一趟發酵的旅程
所有前置作業完成後,真正的發酵之旅才正要開始。
第一步:秤重與黃金比例
Paul 將切好的冬瓜塊放上電子秤,他解釋,鹽在發酵中扮演的角色,與其說是調味,不如說是為了確保「安全」。鹽分的比例至關重要,經過多次閱讀與親身實踐,他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標準。
「一般來說,鹽量大概會抓在食材重量的2%到2.5%之間。」Paul 分享,如果食材本身水份很多,例如番茄或高麗菜,壓擠後自身汁液足以淹沒全部的果肉,那他會使用2%的鹽。但像冬瓜,出水速度慢,勢必得額外添加飲用水,他就會將鹽的比例提高到2.5%,以確保適宜的發酵環境。
第二步:鹽的選擇
在鹽的選擇上,Paul 也有自己的考量。他避開了添加碘的精鹽,同時,他也較少使用雜質可能較多的岩鹽,最後選擇了純淨的海鹽 。「海鹽本身帶有的風味,跟發酵產生的鮮味,也會有加成的效果。」
第三步:拌鹽、裝罐與秘密武器
計算好的海鹽被均勻撒在冬瓜塊上,Paul 用手輕柔地將兩者混合均勻。有趣的是,這個步驟與許多傳統做法截然不同。他並不需要等待冬瓜出水。
「我做的這個是比較簡單、快速,城裡人都可以很快上手的方法。」Paul 說,傳統上將冬瓜抓鹽後拿去日曬,是為了脫去水分,但對於居住在公寓大廈的人來說,不僅操作不便,甚至可能越曬越潮濕 。他的方法,則是讓冬瓜直接在瓶子裡完成一切。
拌好鹽的冬瓜塊被緊密地塞進消毒好的玻璃罐中,盡可能地塞滿,不留空隙。接著,Paul 拿出了他的「秘密武器」——米麴。他灑了一小撮在最上層,像是為這罐冬瓜蓋上一層保護膜 。他坦言,起初加米麴,是希望幫助發酵,但後來發現效果不大。反而意外地發現,米麴會帶來一種溫潤的乳化效果,讓發酵成品的酸度不會那麼尖銳,多了一絲類似奶油的獨特滋味。
第四步:注水、封存與祝福
最後,他將飲用水注入罐中,直到稍微蓋過所有的冬瓜 。殘留在盆底的鹽分,也用水一併沖入罐中,絲毫不浪費。蓋子旋緊前,Paul 拿起筆,在瓶身上仔細寫下日期、品項與鹽的比例,還在最後畫上了一顆小小的愛心。
他笑著說,這或許有點像日本「言靈」的概念,相信意念與祝福會帶來好的能量。這一個小小的動作,為這場看似科學的實驗,注入了溫暖的情感。一罐承載著草山風土與廚師心意的發酵冬瓜,就此誕生。接下來的兩週,它將在陰涼無光的角落,靜靜地與微生物對話,開啟一場風味的蛻變之旅 。

加入米麴,Paul 發酵食譜的獨特簽名
主廚的風味資料庫:通往鮮味的捷徑
為什麼要如此大費周章地製作發酵品?對 Paul 而言,這是一條通往極致風味的「捷徑」。
他分享,在過去從事精緻料理的經驗中,為了開發新菜單,他時常需要思考如何創造更多層次的調味。後來他發現,只要將菜色中的某一樣食材拿去發酵,整道料理的風味就會立刻升級 。「它會產生很多特殊的鮮味,對我來說,反而是一個簡單又快速的方法。」
這些發酵物,在他的廚房裡,扮演著類似天然「提味」的角色。例如,在製作番茄紅醬時,他會用一部分的發酵番茄取代新鮮番茄,讓醬汁的鮮美醇厚感大幅提升。剛發酵一週內的白花椰菜或白蘆筍,質地清脆,可以直接當作料理的配角;發酵久了,組織軟化後,則能化身為濃湯或醬汁的靈魂。
在他的風味資料庫裡,幾乎所有蔬菜都能成為發酵的主角。發酵過的蒜頭,辣度降低、甜味提升,甚至會產生蜜糖般的「蒜頭蜜」;發酵過的南瓜,則能為秋天的濃湯帶來無可比擬的深邃風味。這些瓶瓶罐罐,如同他的軍火庫,隨時能為餐桌上的料理,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。
山的影響:風土、食材與生活
居住在陽明山六七年的經驗,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工作與生活。山上的氣候,對於發酵過程有著直接的影響。Paul 說,夏天氣溫高,發酵速度快,大概四天就需要檢查風味;冬天溫度低,則需要一週甚至更久,但低溫慢速發酵的成品,味道往往更加細緻。
這樣的環境,也讓他們更加重視食材的來源。Paul 的經驗是,使用友善或有機農法種植的蔬果,發酵的成功率明顯較高,風味也更純淨 。
從一顆冬瓜開始,我們看見的,是一位料理人對風味的執著,以及他與這片土地的深刻連結。對 Paul 與 Jou 來說,發酵不單單是一種保存食物的技巧,它是一種科學,一種藝術,也是一種生活方式。那些在瓶罐中靜靜進行的微觀宇宙,不僅濃縮了季節與風土,也醞釀著他們對料理的熱情,等待在餐桌上綻放的瞬間。

劃上愛心祝福的醃漬瓶罐
Paul 的發酵冬瓜食譜
Paul 的發酵冬瓜食譜
這份食譜來自 Paul & Jou Osteria 的主廚 Paul,他以精準的實驗精神,對待「與微生物共事」這門古老技藝 。這是一個在現代廚房中也能輕易上手的方法 。
準備工作
- 以酒精消毒所有會接觸食材的玻璃罐、器具與雙手,盡可能減少環境中的雜菌干擾 。
材料
- 芋頭冬瓜(或其他質感紮實的冬瓜)
- 海鹽(避免使用含碘精鹽或雜質較多的岩鹽)
- 米麴
- 飲用水
步驟
- 秤重與計算:將去皮去籽的冬瓜切塊後秤重 。鹽的重量為冬瓜重量的2.5% 。
- 拌鹽裝罐:將計算好的海鹽均勻撒在冬瓜塊上,輕柔混合 。接著將拌好鹽的冬瓜塊緊密塞入消毒過的玻璃罐中,盡量不留空隙 。
- 添加米麴:在最上層撒上一小撮米麴 。這能讓發酵成品的酸度更溫潤 。
- 注水封存:將飲用水注入罐中,直到稍微蓋過所有冬瓜為止 。將蓋子旋緊,並在瓶身標註日期、品項與鹽的比例 。
- 靜待發酵:將瓶罐放置在陰涼無光處,靜置約兩週 。發酵時間會受溫度影響,夏天較快,冬天則較慢 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