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草山好土氣
在時間的縫隙裡,看見手心的宇宙
時間,是串起這一期故事的隱形絲線。
上一期,我們看見人們如何在山與城之間,開創生活的各種可能;這一期,我們將視線收攏,望向那些在廚房與田邊,用雙手與時間耐心對話的人們。我們拜訪了四位山中的生活實踐者,看見他們如何將土地的饋贈,轉化為餐桌上風味萬千的風景。
在這些故事裡,時間有著不同的樣貌。它可以是素華姐行事曆上,跟著南瓜熟成、蘿蔔盛產的節氣流轉;也可以是秀雲姐製作豆酺時,仰賴太陽與風,長達一週的靜候等待。時間可以是懷弟與竹筍的賽跑,必須在天亮前搶收,才能鎖住最新鮮的清甜;也可以是 Paul 與 Jou 在瓶罐裡進行的精密實驗,透過精準的鹽分比例與手作步驟,引導微生物走上期望的風味路徑 。
這些看似尋常的家常手藝,每一道工序背後,都藏著深刻的「手路」—那是一套無法全然言說,只能透過身體記憶與反覆實踐才能領會的智慧。這份智慧,來自於對風土的理解,例如善用山泉水為竹筍保鮮的巧思 ;也來自於在失敗中積累的經驗,像是秀雲姐從過去的發黑的豆酺中,摸索出成功發酵的關鍵秘訣 。
這些故事也呈現惜物精神。在農人眼中,土地的產出沒有廢棄物 。那些賣相不佳、帶點苦味的「次級筍」,在懷弟的巧手下,能化為鮮脆的筍籤;而過去人們在作物盛產時製作的醬菜,是為了讓食物能吃得更久,這份為未來做準備的智慧,至今依然受用 。
透過記錄這些故事,我們想探討的,是人與食物、與土地、與時間的關係。無論是遵循古法,或是融入現代科學的思維,這些手藝都提醒著我們:美好的風味,需要耐煩的等待與溫柔的轉化。
在事事講求快速與效率的時代,期待這些故事能陪伴你,重新感受時間。在草山,用雙手學習與時間共處,就是一種好生活。
- October 9, 2025查看更多...一個夏末的午後,我們走進素華姐位於下竹林的家。素華姐早已站在門口,用那種山裡人家特有的爽朗熱情招呼我們進門。家裡的狗狗「黑豆」慵懶地趴在地上,聽見聲響,只是抬頭打了個大大的呵欠,直到我們走上樓,...October 9, 2025查看更多...八月盛夏,我們拜訪了泉源社區的秀雲姐,學習一項看天吃飯的古老手藝:製作「豆酺(豆麴)」(tāu-pôo)。 在臺灣的傳統廚房裡,豆酺是許多發酵醬味的起點。家戶餐桌上常見的豆腐乳、蔭冬瓜、醬鳳...October 9, 2025查看更多...Paul 與 Jou 是一對以料理為志業的夫妻,發酵,是他們寫在品牌介紹上的關鍵字,也是他們探索風味的秘密路徑。今天,我們跟著 Paul 的腳步,學習如何將一顆「芋頭冬瓜」,封存進時間的瓶罐裡,...October 9, 2025查看更多...時序走到夏末,陽明山區的綠竹筍產季也來到尾聲 。位於硫磺谷旁的大自然農場,空氣裡混和著雨後草地的氣味與遠方割草機的聲響。我們拜訪懷弟的這天,她正準備處理一批剛採收的綠竹筍。有些筍身形彎曲、有些筍..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