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山好土氣

  • 關於我們
  • 草山好生活 
    • Vol. 1 草山片羽:山間日日
    • Vol. 2 草山食光:手心的宇宙
  • 課程及活動
  • 場地租借
  • 預約導覽 & 客製安排
  • 聯絡我們
  • …  
  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草山好生活 
      • Vol. 1 草山片羽:山間日日
      • Vol. 2 草山食光:手心的宇宙
    • 課程及活動
    • 場地租借
    • 預約導覽 & 客製安排
    • 聯絡我們

草山好土氣

  • 關於我們
  • 草山好生活 
    • Vol. 1 草山片羽:山間日日
    • Vol. 2 草山食光:手心的宇宙
  • 課程及活動
  • 場地租借
  • 預約導覽 & 客製安排
  • 聯絡我們
  • …  
    • 關於我們
    • 草山好生活 
      • Vol. 1 草山片羽:山間日日
      • Vol. 2 草山食光:手心的宇宙
    • 課程及活動
    • 場地租借
    • 預約導覽 & 客製安排
    • 聯絡我們

草山好土氣

等待太陽與風的氣味—

學習製作時間的引子「豆酺」

· 草山食光:手心的宇宙

八月盛夏,我們拜訪了泉源社區的秀雲姐,學習一項看天吃飯的古老手藝:製作「豆酺(豆麴)」(tāu-pôo)。

在臺灣的傳統廚房裡,豆酺是許多發酵醬味的起點。家戶餐桌上常見的豆腐乳、蔭冬瓜、醬鳳梨、豆瓣醬,都需要豆酺作為引子,才能啟動時間的魔法,淬鍊出醇厚風味。而豆酺的製作,就始於一年之中陽光最炙熱的季節。秀雲姐說,傳統上,人們總在端午節過後才開始製作豆酺。

這天,我們跟著秀雲姐的腳步,親身學習這項需要耐心與陽光才能完成的技藝。

Section image

豆酺:餐桌上的萬千滋味

豆酺的原料很單純,主角是黃豆。秀雲姐分享,她習慣搭配一些糙米,因為糙米蒸熟後,口感依然粒粒分明,比較不會軟爛。我們今天使用的比例,是五斤黃豆配上三斤糙米。

豆酺本身很少直接入菜,但它卻是許多美味料理的靈魂。秀雲姐說起豆酺的各種應用,眼神都亮了起來。「豆酺煮湯我超喜歡的。」 無論是醬冬瓜煮刈菜雞、苦瓜雞,或是剝皮辣椒雞湯,只要放一些豆酺進去,湯頭的滋味就完全不一樣了 。

她也提醒我們一個訣竅:「如果放豆酺,就不能先調味。要吃的時候再調味,不然會太鹹。」

除了煮湯,用豆酺做成的醬料,也是家常菜的好幫手。使用蔭冬瓜或蔭鳳梨來蒸魚、蒸肉 ,或是用豆酺直接炒竹筍—先將竹筍炒過,再放入豆酺一起「滾」,味道才會香 。

技藝的傳承:從失敗中摸索出的智慧

這套看似流暢的工序,是秀雲姐歷經多次失敗才摸索出的心法。她剛嫁來山上時,婆婆教她,發酵的前三天絕對不能翻動豆子。結果,豆子總是因為濕氣太重,中間的部分全部發黑,只能倒掉。

直到多年後,她去宜蘭玩,在與當地人的交流中,才偶然得知「前三天要翻」的關鍵秘訣。這個經驗讓她體會到,傳統技藝的傳承,並非一成不變的複製,而是需要透過親身實踐與不斷思考,才能找到最適合的方法。

她也分享了另一個就地取材的智慧。過去,老一輩的人習慣用竹葉覆蓋豆酺,但秀雲姐覺得竹子太高,取得不易,便改用家門口隨處可見的芒草。她笑說,自己也曾異想天開用浴巾覆蓋,結果反而讓豆子更濕、更快壞掉,因為完全不透氣。這些經驗的累積,都成為她製作豆酺時重要的依據。

運用在地的芒草來進行發酵

覆蓋在地的芒草,等待發酵

常民智慧:為未來做準備

學會親手製作這些保存食,在過去是維持一家生計的重要能力。秀雲姐回憶:「以前人窮嘛,很窮就要做這些自己要吃啊;盛產時大家一定會拿來做啊。」

在那個物資不如現在豐裕的年代,將盛產的作物加工保存,是為了讓食物可以吃得更久的方式。一道簡單的醬冬瓜,就能讓一家人配著稀飯,度過許許多樸實的早晨。

這份來自過去的智慧,到現在依然受用。秀雲姐說,現在菜價昂貴的時候,這些親手做的醃製品正好能派上用場。像是颱風天過後,市場菜價飛漲,家裡有一甕自己做的醬菜,正可以補充不足的蔬菜。

從一顆顆乾燥的黃豆,到長出美麗菌絲的豆酺,再到餐桌上一罐罐風味醇厚的醬瓜與豆腐乳,這個過程漫長,卻充滿了生活智慧。它教會我們如何與天氣共處,如何運用在地的素材,更重要的是,它讓我們學會了等待。這份來自草山的踏實手藝,是時間與人情共同釀造的美好滋味。

豆酺的誕生:一道與時間合作的工序

材料

  • 黃豆與糙米:比例約為 5斤黃豆:3斤糙米 。秀雲姐習慣加入糙米,因為其米粒蒸熟後不易軟爛,口感分明 。
  • 乾燥的芒草尾:用來覆蓋發酵的豆子 。芒草透氣,是在地智慧的展現;切勿使用浴巾等不透氣的材質覆蓋,會導致豆子濕氣過重而腐壞 。

步驟

  • 洗豆煮豆:黃豆泡水一小時後,與洗淨的糙米分開蒸煮。水滾後,大約煮20至30分鐘即可。
  • 混合日曬:將煮好的黃豆與糙米混合均勻,接著便要交給太陽。曝曬約半天的時間,直到用手抓起豆子時,感覺乾爽、不會黏手,就可以準備下一個階段。
  • 覆草翻麴 (前三天):將曬好的豆子移到室內通風處,蓋上乾燥的芒草尾。秀雲姐說,接下來的連續三天,每天都要把芒草掀開,將豆子翻動一次,由外向內、再由內向外,確保每一顆豆子都能均勻接觸空氣,順利發酵。
  • 靜置發酵 (後四天):第四天開始,芒草依舊蓋著,但不再翻動豆子,讓菌絲安心生長,靜置約四天。
  • 翻面收成:大約第七天,就會看到豆子長出綠色的菌絲。此時,菌絲會將所有豆子連結成一整片,像一塊大餅。秀雲姐會像煎荷包蛋那樣,將整片豆酺翻面,讓底層的菌絲也均勻生長。再放個一兩天,就可以準備收成了。
  • 再次日曬:收成前,秀雲姐習慣會再將長滿菌絲的豆酺拿到太陽下曬最後一次,曬乾後便大功告成。

料理應用提醒

  • 豆酺是湯頭的靈魂,尤其適合與刈菜雞、苦瓜雞或剝皮辣椒雞一同燉煮,風味層次會大幅提升 。
  • 調味訣竅:若湯品中加入豆酺,切勿先調味,因為豆酺本身帶有鹹度,應在起鍋前試過味道後再決定是否加鹽,以免過鹹 。
  • 也能用來蒸魚、蒸肉,或是直接與竹筍一同拌炒 。
豆酺再利用:醃漬冬瓜

豆酺再利用:醃漬冬瓜

上一篇
瓶罐裡的微觀宇宙—— 學習精準的發酵科學
下一篇
下竹林的炊煙: 素華姐三十年的山居手路粿
 返回網站
Cookie的使用
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全部接受
設定
全部拒絕
Cookie 設定
必要的Cookies
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分析性Cookies
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偏好的Cookies
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儲存